|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发展沿革
1965年初,61班毕业生排演了舞台剧《年青的一代》的演出和短故事片《下班前后》、《贫农的孩子》的拍摄工作。
在表演艺术的教学中,学校始终重视表演艺术人员的深入生活深入工农兵群众的火热的头争。表演艺术研究所时期的演员一班,演员二班,先后利用6-10个月时间深入湖北地区参加了土地改革,在学习和了解并参与贫下中农的土改斗争和生产劳动中改造思想改造世界观,树立为工农兵服务的艺术观和文艺思想。
1964年至1966年春的两年多时间里,表演系师生分别轮流参加了北京市郊区密云县、山西省阳高县、河北省邢台地区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四清"运动)和生产劳动。时间短的有四周或半年左右,时间长的有10个月,1965年秋,一批教师参加了文化部组织的赴工厂、农村的文化工作队,1966年春,部分教师带领学生参加了"华北文艺演出队"赴边远地区的农村进行文艺演出和宣传。此外,在教学计划中每学年都规定有公益劳动,下乡下厂参加劳动。在这些活动中,除了参加生产劳动还演出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师生们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还及时创作、排演了反映当地农村的先进人物,好人好事的节目,受到农民群众的热情欢迎。这些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使师生们更多地接触了农民,了解了农民的思想感情,体验了农村的生活。为青年学生树立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树立革命文艺工作者的人生观、艺术观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开始,在打、砸、抢、揪斗领导干部中,表演系老教师们倍受磨难。1968年,刘诗兵为表演系革命领导小组组长。
1970年5月,电影表演系全体教师随同全院教职工被下放到河省省保定4802部队农场继续进行"斗、批、改"运动。并参加种植水稻的劳动。在4802部队期间表演系教师同全院下放劳动的教师共同创作演出了舞台剧《新的篇章》、《重见光明》。
1973年9月,江青、于会泳等人把文化部原在京直属六所艺术院校均纳入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把北京电影学院改为中央五七艺术大学电影学校的同时,又把电影表演系全部教师合并到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戏剧学院表演系。电影表演教育,被扼杀。在戏剧学院期间,部分教师参加了1973级,1974级该院表导系的招生和教学工作,部分教师则下乡、下厂劳动锻炼。
1976年初,原电影表演系全体教师又回到电影学校。至此,停办了近10年的电影表演教育事业又开始复苏。学校任命刘诗兵为表演系领导小组负责人。
1976年夏,表演系筹办招收1976年级工农兵学员大专班。由于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等原因考试日期推迟,该班于1977年3月入学。这个班的学员除报考的之外,还经考试录取了由北影厂、八一厂、上影厂选派的部分学员,他们有:黄小雷、蔡明、张力维、李岚、赵小明、季平、翟乃社、毕远晋、侯克明等,共19人。这个班在校期间演出了舞台剧《我是解放军》、《好榜样》、《十六条枪》等,1978年夏,这个班毕业演出时,继教师演出之后,公演了《最后一幕》。 1977年冬,表演系教师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80周年,排演了舞台剧《最后一幕》(导演:唐远之、海音),并向社会公演。这是建系以来由教师集体组织的首次大型舞台剧的演出。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实况录像转播,并向全国播出。该剧受到了观众的好评和赞誉,邓颖超同志在看过实况转播后,委托赵丹、张瑞芳带来对剧组的感谢与鼓励。邓颖超同志说:"这个戏政治好,艺术好,技术好"。邓颖超同志还给文化部部长黄镇同志打电话说:"这个戏,我看了一遍还不满足,又看了第二遍,看后还是想再看。……这个戏对周恩来同志处理的非常好。"
1978年春,学院任命欧阳儒秋为表演系负责人。
1978年夏,表演系恢复了本科生招生,这是文革10年后第一届本科生。应考学生近万人,超过历届报考人数。经考试筛选,录取了32名新生。78班主任教员:钱学格,表演教员有:孙* 、海音、齐士龙、文炜。同时,为补充师资力量,招收了表演师资进修班(两年制),学员26名。他们主要来自各表演艺术团体和艺术院校表演专业的毕业生,该班主任教员由唐远之担任,参与该班教学的有:邸力、张昕、马精武、刘诗兵等。电影表演系过去对表演师资的培养是邀请苏联专家来讲学,而这个班则完全是依靠自己的教师教学、实习。学员毕业后,留校担任师资的有:刘汁子、霍旋、崔新琴、涂塞中、朱宗琪、王民益、李克已、陈鲁、柳健。
1978年冬,表演系教师排演了舞台剧《于无声处》(导演:欧阳儒秋,安琪,张岱宗)并在京公演。
1979年,表演师资班排练并演出了舞台剧《醒来吧!弟弟》、《玫瑰》、《雷雨》、《哦!大森林》。其中《哦!大森林》剧组去东北伊春小兴安岭林区慰问演出,受到了林区工人的欢迎。该剧参加了文化部庆祝建国30周年文艺调演,并获创作二等奖,演出三等奖。还有部分同学参加了学院文革后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樱》,该片获得了1979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1980年初,学院任命孙月枝为表演系主任。江韵辉,刘诗兵为副系主任。
1980年,78班学生先后演出了《雷雨》、《骆驼祥子》、《为幸福干杯》等教学剧目,参加了《百合花》、《端盘子的姑娘》教学实习片的拍摄。另外,学生们还参加了各电影制片厂约32部故事片的拍摄工作。1982年该班毕业,留校任教的有周里京,陈邑、谢园3人。
1981年,文化部和中央民委决定,为给少数民族地区的电影制片厂培养表演人才,招收新疆、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学生的表演本科班的两个教学班。在校期间,内蒙班学生排演了舞台剧《绝对讯号》,并到通辽地区演出。新疆,内蒙班学生还参加了《李自成》、《边城》、《琥珀色的篝火》、《成吉思汗》、《花园街五号》等20余部影视片的拍摄工作,1985年毕业时全部回到本民族地区的电影制片厂工作。
1982年3月,学院决定李宁任表演系主任,刘诗兵,王承廉任副系主任。
1982年9月,招收本科生12名。1986年该班毕业。在校期间排练并公演了舞台剧《外交官之家》,毕业实习期间参加了《夜半歌声》、《夜行货车》、《湘女潇潇》、《最后的冬日》、《临时大总统》等十几部影片的拍摄工作。毕业时娜仁花留校任教。
1984年9月,招收本科生18名。1988年该班毕业。在校学习期间排练并公演了话剧《茶馆》。并参加了《便衣警察》等一批影视片的拍摄工作。毕业时麦小琴留校任教,后出国。
1984年12月,学院决定钱学格任表演系主任,刘诗兵任副系主任。
1985年9月,表演系举办了表演干部专修班(大专学制),招生对象为影视界有实践经历并有较好成绩的青年演员。社会上称该班为"明星班"。在校期间,学生们排练并公演了舞台剧《赵氏孤儿》、《夏日烟云》。1987年夏,该班毕业。全部回到原工作岗位。
1986年春,表演系首先迁至新建成的海淀区西土城路4号的新建院址进行教学。
1986年10月18日,学院在新院址召开建院36周年庆祝大会。表演系为此举办了表演教学展览,再现了表演教育专业的历程和成就。
1987年,招生本科生17名。1991年该班毕业。毕业时胡晓光留校任教。
1988年8月,学院任命刘诗兵为系主任。
1988年、1989年、1990年连续三年各招收本科生15名、14名、16名。1990年还招收了首届表演专业证书班(学制一年),学员30名,由长影厂、西影厂、珠影厂、八一厂、峨嵋厂等制片厂演员剧团及部分剧院,电视台推荐选送,考试合格后录取。
在表演系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规模不断提高、扩大之际,表演系从1991年首次开始招收研究生。当年招收研究生一名,研究方向为表演创作,导师:钱学格。1992年招收1名研究生。研究方向:表演创作和教学,导师:刘诗兵
1992年夏,88班毕业。在校期间,排演了话剧《北京人》。学生实习期间参加了一批影视片的拍摄工作。该班扈强,蒋文丽留校任教。
1992年4月,学院任命刘诗兵为系主任,刘斯民为副系主任。
1992年9月,招收本科生13名。经表演系研究决定,试行经过教学改革制定的新的教学方法,原多年执行的教学组教师的"四年一贯制"改为由主任教员主持,全系表演艺术课教师分别组成各教学阶段的教学组,按教学段参与教学。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可接受更多的教师授课和指导,对于教师来说,有更多的教师对学生负责。
1993年,89班学生毕业。该班俞飞鸿留校任教。
1993年、1994年表演系各招收本科生19名,16名,均按新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发布来源:http://club.81art.com/task-278-1-228.html蒙特利尔.top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蒙特利尔精英网 quebec-quebec.ne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