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利尔精英网-新加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70后作家旅游时,模仿王羲之写了篇《仿兰亭集序》,水平如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9 22:59:0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提示您:未获得智伍应用正式版的授权,部分功能受到影响!



尊敬的用户,您好!!


非常感谢您能安装智伍应用旗下的产品,为了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和升级,云采集已经开始按天收费,建议购买200天,免费赠送400天,一共600天,平均每天仅需1.67元。


向用户收费是为了给用户更可靠的保障和服务,所收取的费用主要用于产品的正常运作、不断研发和改进,希望各位用户能够理解和支持。



购买正式版授权请打开下面的网址自助购买:
www.zhiwu55.com/authorization/buy_end_time.php?hzw_appid=9A8E4148CA303E563C85CDA0B7C6508D



购买之后,自动开通正式版授权,新采集的内容不会再出现未购买授权的提示信息,同时智伍应用旗下所有含云采集功能的产品,都无需再次购买云采集的正式版授权,即云采集的授权可以在智伍应用的各个产品那里通用!


如果您已经购买了正式版,还是会出现未购买授权的提示,或者有其它问题,请联系智伍应用官方在线客服QQ/微信:2085244671




原标题:70后作家旅游时,模仿王羲之写了篇《仿兰亭集序》,水平如何?
            1667年前,绍兴城外会稽山上的兰亭里,来了一群的文化名人,其中包括谢安、孙绰、王羲之等,共41人。以现代的话来说,这就是一场文化界、书画界的共同举办的“会稽山论剑”。
席间,大家饮酒赋诗,对天下事各抒己见,好不热闹。最后,此次盛会的召集人王羲之写了一篇名为《兰亭集序》的文章。估计在场的41位名士都想不到,这篇序文后来会成为书法界、文学界的瑰宝,一传就是1600多年。自晋朝后,它就是王公贵族争抢的对象,遗憾的是现在不知所踪。且不说原帖的价值,便是那唐代书法家冯承素的临摹本,现在都藏于故宫博物院,成为了瑰宝。

一篇字数不算太多的骈文,为何有这么珍贵?一方面,肯定是它在书法上的价值,毕竟它被很多名家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另一方面,则在于它的文学价值。超高的文学水平,加上巅峰的书法水平,让它独一无二。
历朝历代,临摹此序文的书法名家很多,却鲜有人仿写其文章内容,原因很简单:字可以临摹,但文笔岂是想学就能学的?王羲之此文描写景物,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文笔隽永;抒情议论,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充满哲理。这样的水平,令多少古人望尘莫及。

古人不敢随便模仿,不代表今人不敢,有一位70后现代作家就曾仿写过一篇。此人名叫成刚,出生于1979年,严格来说应该是位网络作家,其小说也算是有些粉丝喜欢。成刚曾四处游历,每有感触就爱模仿古文古风,除了仿写过《兰亭集序》,他甚至还仿过王勃的《滕王阁序》。而且每次仿写,他都是直接在原文的名字前,加上一个“仿”字,倒是毫不避讳,也不怕被人拿来和前人的名作对比。

对于他这种行为,网友们自然有不小的争议。有人认为这完全是蹭古人的热度,无非就是炒作;也有人认为这是想与前人一较高下,简直是不知天高地厚。那么他的水平到底如何,让我们来读一读:

此文成刚游历关中时所写,看着曾经的汉唐帝都,想起了历史过往,一时有感而发。全文通篇都是文言古风,看来成刚还是有点儿水平的。首句“清秋之际,复值癸丑”显然就是模仿王羲之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在段落结构上,和王羲之的原作也基本上是一样的,同样是4段,同样是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
笔者认为此文的妙处有两点:首先,成刚对古文的典故及历史是非常了解的,程门立雪、易水客等典故、白居易和李商隐的诗句,都被很自然地化用于文中,将一段段精彩的历史融于一文,这确实是需要点功力的。其次,此文将古人的情怀与自己的心境结合起来,第一段实写,后几段虚实相结合,基本达到了情景相融的效果。这两点,对于一个现代作家来说,其实已经是挺难得的了。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此文与王羲之的原文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从描写景物上来看,文中有多处语句的堆砌,所以读来会略显繁复,这一点似乎是今人写古风的通病。而从抒情上来看,也远没有达到王羲之的境界和格局,王羲之写的是一群人的感思,是能代表古代很多文人的,成刚此文显然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
虽是仿作,也算是一篇有些水平的作品,所以笔者其实不太赞同说他“不知天高地厚”。学书法的人能临摹前人的妙笔,爱好文学的人仿一仿前人的大作,似乎也并没有什么不妥。

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模仿的是南北朝文人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与春旗一色”。范仲淹的“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被李清照拿来一仿,成就了千古名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水调歌头》,也都有模仿之嫌。而宋代词人贺铸的“梅子黄时雨”,更是在300多年里被20多位文人争相模仿。好的作品,就是会被大家惦记。
所以说模仿从来都不是问题,也谈不上不知天高地厚,关键在于对前人的作品是否足够尊重,是否能仿出自己的东西。成刚的这篇作品,写出了自己的风格,文中也有对前人致敬之语,虽然水平上无法达到前人的高度,总体算是篇妙文。对此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蒙特利尔精英网-新加园

GMT+8, 2025-11-24 06:13 , Processed in 0.06560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